在雅典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,苏格拉底正在与一位年轻人交谈。这位年轻人自信满满地宣称自己懂得“什么是美德”。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反驳他,而是开始提出一连串看似简单的问题:“你说你知道什么是美德,那么美德的本质是什么?”“一个有美德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?”“这些品质之间有什么联系?”随着对话的深入,年轻人逐渐意识到自己对“美德”的理解其实是如此肤浅。

两千多年后的今天,当我们面对AI这个神奇的写作伙伴时,是否也陷入了类似的困境?我们自信地输入指令,期待AI能写出精彩的内容,却常常得到平淡无奇的结果。经过反复实验和思考,我们发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AI本身,而在于我们与它对话的方式。这让我不禁想到:也许我们需要向苏格拉底学习,用提问的艺术来激发AI的创造力。

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常见的场景:当我们需要写一篇产品评测文章时,很多人会这样要求AI:

“请写一篇关于iPhone 16的评测文章。”

这样的指令看似清晰,实则过于宽泛。AI往往会生成一篇包含基本参数和功能介绍的文章,缺乏深度和洞见。这就像那位自称懂得“美德”的年轻人,表面上似乎明白要做什么,实际上却未能触及本质。

如果我们用苏格拉底的方式重新思考这个写作任务,对话可能会是这样的:

“这部手机的目标用户是谁?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什么问题?”

“这些新功能如何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?”

“与竞品相比,这些改变有什么独特之处?”

“这些创新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技术趋势?”

“这些趋势可能对未来的移动设备发展产生什么影响?”

通过这种层层深入的提问,我们不仅帮助AI理解了写作的目标和方向,更引导它进行更深层的思考和分析。这正是苏格拉底提问法的精髓:通过连续的、有针对性的问题,引导思考者突破表象,触及本质。

基于这种思路,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个专门用于AI写作的提问框架,我称之为“深度对话法”

首先,我们需要明确写作的目标和受众。不要急于要求AI开始写作,而是通过提问来厘清:这篇文章要解决什么问题?谁会阅读它?他们最关心什么?这些问题看似基础,却能帮助AI更好地定位内容方向。

其次,我们要挑战AI的初始思路。当AI提供第一个版本时,不要急于接受或否定,而是继续提问:这个观点的依据是什么?有没有被忽视的角度?这些问题能帮助AI突破常规思维,提供更深入的见解。

接着,我们需要寻找支持证据。通过询问具体的数据、案例或研究,引导AI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论据。这就像苏格拉底总是要求对话者证明自己的观点一样,我们也需要AI用事实来支撑其论述。

然后,我们要探索不同视角。通过提出“如果……会怎样”的假设性问题,鼓励AI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。这种方法常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洞见。

最后,我们要回到初心,检验内容是否真正达到了写作目标。这需要我们问一问:这篇文章是否回答了读者最关心的问题?是否提供了独特的价值?

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,我们要把AI视为一个对话伙伴,而不是简单的执行工具。就像苏格拉底相信每个人心中都蕴含着智慧,只需要通过适当的引导就能显现出来,我们也要相信AI具有强大的思考能力,关键是如何通过提问来激发这种能力。

当然,这种方法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。但正如苏格拉底所说:“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。”未经深入思考的写作也很难产生真正的价值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不缺乏内容,缺的是真正有深度和洞见的内容。

实践这种方法时,有几点特别需要注意:

首先,提问要循序渐进。不要试图一次性提出所有问题,而是要根据AI的回答逐步深入。这就像苏格拉底的对话一样,每个问题都建立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。

其次,要保持开放和好奇的心态。有时AI的回答可能出人意料,这时不要急于否定,而是继续追问,探索这个新的思路可能带来的洞见。

最后,要善于总结和提炼。通过对话收集到的信息可能比较零散,需要我们帮助AI将它们组织成一个连贯的整体。

苏格拉底说:“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。”这种谦逊的态度,恰恰是获得真知的开始。在AI写作的探索中,我们也需要这样的态度。承认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,愿意通过提问来不断学习和发现,这样才能真正发挥AI写作的潜力。

下次当你感觉AI写作遇到瓶颈时,不妨试试这种方法。你会发现,当我们学会正确提问时,AI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写作工具,而是一个能够激发思考、产生洞见的对话伙伴。正如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引导学生发现真理,我们也能通过对话引导AI创造出更有价值的内容。

点击扫码分享至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