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内容
这几年,每隔一段时间,就会催生一些技术概念,例如区块链、元宇宙、自动驾驶、机器人、低空经济,然后各大媒体平台开始信息轰炸,宣传造势,仿佛一夜之间,上帝给你一把金钥匙,要打开新世界大门。有些黯然退场,昨日黄花,或收割一波,下场再战。
随后“资本市场开始关注押宝新生企业——地方政府开始挂牌配套产业园区——国家发布行业指导意见”。不管是啥,三板斧快上大干,先抢占高低再说,生怕等想明白就晚了,要是错过了下一个阿里巴巴、字节跳动,追悔莫及,因为当年阿里、字节就是在你观望时成长为参天大树。即使不成功,损失也不大。
与传统行业不少大佬交流后,普遍还是抱着观望态度,认为AI只是一阵风,对行业革命,仍存质疑。小编以前也是观望,但2024年一年,用了不少AI工具例如图片编辑与生产、文字生产写作、语音识别AI字幕等,感觉变化很大,作为工具,效率提升明显。
经常有人将AI和互联网相比,为什么呢,因为互联网很成功,引起了各行业的产业革命,所以对标。让你最快产生认识,AI这东西未来像互联网一样,对世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。真的是这样吗?还有真有可能。
基础通用类技术更易引起产业革命,而上层行业新场景类技术较难。
回顾几次工业革命发展,从蒸汽机-内燃机-互联网等技术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。前两者是动力类工具技术,在汽车、轮船、飞机、火车、生产等行业提高劳动效率。后者呢,是信息传递类,提高了信息交互的效率,在社交网站、在线购物、O2O 、短视频、在线支付、电子商务等等,均缔造了今日的商业巨头。
产业革命:利用新工具(技术),把过去的事情再做一遍,规模量级跃迁。
当然上面这句话,是改写了一句话“创新就是利用新技术,把过去事情在再做一遍”。
回顾人类发展,还真是这么回事呢。人类形成社会组织以来,主要的几件事:“吃饭问题”“穿衣问题”“出行问题”“睡觉问题”“交流问题”“健康问题”“生产问题”等,对应的事情,按产业来说,也就是“食品业”“交通业”“房地产”“通讯业”“医疗”“工业生产”等,只是不断产生新的工具,并不断在渐进优化。举例来说,交流问题:原始人靠吼,后来靠语言工具,后来靠文字工具,然后再渐进细化,文字写在石头上、竹签上、布上、纸上、电子屏幕上、在手机上,事情没变,换了一种工具而已。
AI就可能会去产生这样一个新的工具,他能把过去的事情再做一遍,例如:以前汽车靠人开-以后AI自动驾驶;以前工厂生产人工流水线,以后AI流水线;以前医生诊断,以后AI可以诊断;以前人工客服交流,以后AI客服;以前的短视频人工剪辑,以后AI自动剪辑…..等等,不同于区块链、元宇宙等局限在某些行业或自定义的新场景,所以更容易引起各行各业的巨大变动。
当前,层出不穷,人工智障,只是借助不成熟的技术,提前预支了场景应用期望,这不是问题,技术渐进,趋势不变。毕竟当年互联网,搞个宣传网站,人们还说这玩意儿有啥用呢,还没宣传单实用。
当今,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球竞争格局,与当年互联网明显不同。当年,互联网在欧美国家发展成熟并实践应用,并形成绝对的科技领先和专利壁垒之后,对全球开放,后续也吃进红利。我国为了加入全球化经济发展,后来入局,并坚定追赶。当年马云、李彦宏、马化腾,在看到国外有类似产品之后如亚马逊、ebay谷歌、ICQ等,坚信在中国同样能行,成就今日科技巨头阿里、百度、QQ。
现在不同,虽然人工智能理论基础诞生在美国,但人工智能要革命,必须经过规模化行业应用(各行业工具类应用),重点在模型,虽然美国领先,但是,还未完成技术壁垒闭环构建。说白了就是定标准定规范,以后都按着我这样来,给我付技术费。以前各行业均是如此,例如汽车工业、气象预报模型(WRF、RegCM等模型)、计算机操作系统、数据库等,所以人家可以一天工作2小时,躺着挣钱,而我们只做些低端生产类的工作。
而核心行业应模型(目前GPT大模型还只是通用沟通类,下阶段爆发重点是在工业制造、军事、农业生产、交通出行等。)行业模型,人工智能模型训练,就必须依赖芯片(包括刀客黄的GPU芯片).所以拜登政府就是想来个釜底抽薪,不给你生产原料,来为美国换取一定的竞争时间。
你要和我同一起跑线竞争,对不起,我把你鞋子扔了,我先起跑了。
根据禁令限制,除了欧美等资本主义相关国家外,基本上就是俄罗斯、中国、非洲、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。
影响如何?短期(5-10年)有影响,长期(10年以后)来看影响不大。
喜欢就点个关注吧,长期关注行业科技趋势、产品、商业和AI热点,10年ToG行业工作经验,分享记录所见所思所想。